再访兴义忆耀邦,山水间的初心与担当

admin 阅读:23 2025-09-25 03:25:50 评论:0

黔西南的晨雾还未散尽,我又一次踏上了兴义的土地,山风裹挟着木棉花的清香扑面而来,远处万峰林在薄纱般的云雾中若隐若现——这方曾被胡耀邦同志深情眷顾过的热土,此刻正以最温柔的姿态,迎接着故人的“回访”。

沿着盘江畔的青石步道缓行,记忆如潮水般漫涌,四十余年前的春天,时任中央主要领导的胡耀邦来到这里调研,那时的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幕,偏远山区仍困于“吃粮靠返销、用钱靠贷款”的窘境,他没坐专车,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踩着泥泞的田埂走进苗寨吊脚楼;他不看预先准备的材料,蹲在火塘边听老农用方言诉说春播缺种、秋收无仓的难处;他甚至掀开农户的锅盖,看见锅里煮着掺了野菜的稀粥时,眼眶瞬间泛红,这些细节像刻刀一样,深深凿进当地百姓的记忆里,一位参与接待的老同志曾感慨:“那不是检查工作的领导,是来认亲的长辈啊!”

如今的兴义早已换了人间,当年茅草覆顶的村小,如今变成窗明几净的中心小学,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撞碎了晨雾;曾经靠天吃饭的坡耕地,已被改造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,无人机在云端划出智慧农业的轨迹;从前看病要翻三座山的卫生所,现在升级为配备远程诊疗系统的乡镇医院,药柜里摆满了平价常用药,走在顶效街道的新村里,白墙黛瓦的小洋楼前停着私家车,晒谷场上堆着刚收的黄金桂,几位白发老人坐在凉亭里下棋,话题总绕不开“耀邦同志当年说的话”。“他说‘政策要像山泉水,流到每块田垄里’,你看现在,产业奖补、技能培训、电商帮扶,哪样不是顺着老百姓的需求来?”八旬的韦大爷摩挲着手中的茶碗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。

我特意寻访了当年的座谈会旧址,那是间普通的砖房,墙面已经有些斑驳,却保存着完整的会议记录复印件,展柜里陈列着胡耀邦用过的那支英雄牌钢笔,笔尖微秃,墨痕犹存,讲解员说,那天他从清晨谈到日暮,笔记本上记满了“如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”“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”的具体思路,最让我触动的是他在地图上勾画的红线——从兴义出发,串联起周边几个贫困县的交通干线,如今已变成双向四车道的高速路网,货车满载着柑橘、茶叶奔向全国,游客沿着这条路走进民族村寨体验风情,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:把规划变成现实,让愿景照进生活。

暮色降临时,我登上观峰台远眺,夕阳给万峰林镀上金边,归巢的鸟群掠过稻田,炊烟在青峦间织就云锦,山下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,那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文艺队在排练新节目;不远处的电商服务中心灯火通明,年轻的创业者们正通过直播推销本地特产,这一切生机勃勃的景象,不正是对那位心怀人民的领导者最深情的告慰吗?

离开兴义那天,我在车站遇到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,她举着手机给我看直播间的数据:“昨天卖了三百斤刺梨干,都是村里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的。”说起这些年的变化,她眼里闪着光:“我爷爷常说,耀邦爷爷来的时候,我们穷得叮当响;现在国家政策好,只要肯干,日子就能过成花。”列车启动时,我回头望向渐渐模糊的城市轮廓,忽然懂得:所谓怀念,从来不是停留在过去的追思,而是将先辈的精神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;所谓传承,也不是简单的复刻模仿,而是在新的实践中让初心永远鲜活。

兴义的山还是那样的山,水还是那样的水,但山水之间的人已用双手改写了命运,当我们再次走进这片土地,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余温,更是一个政党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的永恒誓言,这或许就是“再访兴义忆耀邦”的意义——在时光的对照中读懂奋斗,在发展的脉络里看见初心,然后带着这份力量

本文 红茂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3g.hk858.cn/posta/11620.html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